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走进广西建院《每周一读》,我是城市建设与交通工程系的辅导员黎丹老师。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艺术再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毛主席的《十六字令·山》,重温诗词背后的党史故事——湘江战役。
学生A:老师,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广西考察时,第一站就参观了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湘江战役是一场怎样的战役,让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呢?
学生B:我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十分惨烈的一场战役,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与发扬长征精神呢?
老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毛主席在诗词中描绘的英雄岁月,相信大家的疑问都会一一解开。
《十六字令·山》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山》写于湘江战役后,是毛主席长征诗词的首作。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中的悲壮一页,是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生死决战。在这场血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中央红军极其艰难地突破国民党军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也付出了极其惨烈的牺牲——中央红军兵力折损大半,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湘江之水被红军烈士的鲜血染红,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湘江战役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价值,就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经过这场战斗,中央红军浴火重生,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伟大转折。
毛主席写的山就是湖南著名的八面山,湖南有民谣唱道:“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两座山又高又险,仿佛里离天空仅有三尺三的距离,人过得低头,骑马要下马。毛主席却说“快马加鞭未下鞍”,山虽高峻险难,但红军依然快马向前,不做丝毫停留,毫不畏惧!那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好似万马厮杀酣战,又如利剑好似要刺塌青天。三首词是一个整体,通过对山的描写,毛主席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悲壮的湘江战役。他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学生C:我明白了,湘江战役就是革命理想信念拥有强大力量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理想信念的支撑,让红军将士们英勇无畏,杀出了走向胜利的血路,为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火种。
学生D:我们作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因为理想是一个“总开关”,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人生才有方向,青春才有持久向上的力量!
老师:是的。同学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时代所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更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最佳舞台。前进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始终保持着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胜利就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城市建设与交通工程系辅导员 黎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