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70200app永利“弘德育才”学堂“每周一读”第3期——读《赠父诗》
时间:2020-04-10 作者: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
\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走进广西建院《每周一读》,我是土木工程系的辅导员吴国堃。那么今天给同学们分享的是毛主席的《赠父诗》。在分享之前呢,首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大一的你,是否已经适应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大二的你,已经确定好今后的发展方向了吗?大三的你,是否考虑好毕业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了呢?我想啊,18岁的你,一定有着许多的困惑,也会想了解我们的前辈们,他们的18岁在经历着什么,又有什么样的困惑呢。那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毛主席的18岁,了解他的困惑与成长。 

主席出生在农村家庭,他从小具有旺盛的求知欲,白天帮家里活,晚上苦读。10岁被父亲接回湖南韶山冲进入私塾读书,读四书五经《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飞传》《隋唐演义》等。在他18岁之前他还从未离开过韶山冲和唐家坨。就在那一年,当他读了《盛世危言》,懂得了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他也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他想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父亲希望他去做生意,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17岁的他离开闭塞的韶山,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读书。

离开家乡时,毛主席在临行前写下这首《赠父诗》,夹在他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


赠父诗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好男儿志在四方,学无所成绝不还乡。死后何必埋于故土,人生哪里没有埋葬的青山!这是多么坚定的豪言壮语,多么远大的胸襟抱负!17、8岁的毛泽东和我们一样,有叛逆,有着属于自己的执着。不满于父亲的安排,带着满腔热血走出了家乡,豪言壮志的告诉父亲“学不成名誓不还”! 

每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总能感受到青年时代的毛主席那志如磐石的信念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他不畏千难万险,引领中国人民点燃“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在艰难困苦中带领共产党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同学们,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就像飞行的鸟儿失去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你们,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担当时代重的时代新人!

   更多内容请关注“广西建院学工部”微信公众号。

 \



* 为了您能够更好的使用和体验本站点内容,我们建议您使用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或使用 谷歌、QQ、360(非兼容模式)、火狐FireFox 等其他浏览器并更新至最新版本!
学 生 科 : 3840017                     心理健康中心 : 3831523                     邮箱: jyxuegongbu@163.com
宿 舍 科 : 3392389                     易  班  中  心  : 3394952
资助中心: 3851428                     学 生 档 案 室: 3834065                     技 术 支 持: 学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