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走进广西建院“每周一读”。我是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徐晓雪老师 。母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一起来品读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母爱颂歌《游子吟》。
小时候,父母陪伴在身边,我还不太理解这首诗的含义。长大后,当自己做了母亲,再读这首诗,就会被其中的感恩与愧疚深深感动。
大家知道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多少岁了吗?答案是五十岁,在他50岁上任溧阳之后,在经历了漫长分离,孟郊可以长久陪伴母亲的时候。孟郊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被母亲拉扯大的。母亲鼓励他读书考试,对他寄予了很大期望。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考场上并不得志,蹉跎半生。每次给家里写信,他总是说“母亲,我很好”。可在写给自己的诗里他才说了真话:“长为路傍食,著尽家中衣”,肚子都吃不饱,经常求人赏饭,至于衣服,也只有临行前母亲缝的那一件。母亲缝的衣服,成了关于家的最深记忆,反复出现在他的诗里。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春节团拜会上也深情吟诵了《游子吟》这首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架上,摆着这样一张照片,记录下了习近平总书记陪伴母亲散步的温馨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拉着母亲的手,漫步在公园中。虽然日理万机,但百忙之中也会抽出时间多陪伴母亲,牵手、散步、打打电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孝敬父母、重视亲情,这种深厚的家庭情怀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去认真感悟和践行。
今天,80后、90后和00后都在为学习、为工作、为事业奔波忙碌,但是别忘了,曾经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需要我们的关心和陪伴。同学们,作为儿女,我们尽孝绝不能仅仅表现在“母亲节”这一天,更应该在平时常回家看看,与她们聊一聊家长里短,为她们的生活解决实际所需,通过一句感谢、一个电话、一个亲热的举动,把每一天都当成母亲节,以实际行动去弘扬和传承德孝文化,用“德孝文化”涵养中华文明之根。
最后,祝愿天下父母健康快乐!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gx9ToUYTQI0iiK3p6rU8Q
更多内容请关注“广西建院学工部”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