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保健

>>

正文

水痘防治相关知识

发布部门:后勤管理处(安全保卫处)  发布时间:2021-07-22

一、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留瘢痕,如合并细菌感染会留瘢痕,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二、病因

该病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致。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很弱,不耐热和酸,能被乙醚等消毒剂灭活。人类是该病毒惟一宿主,患者为惟一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

水痘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任何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成人较少见。水痘在易感人群中的播散主要取决于气候、人口密度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

三、水痘临床表现

 1.水痘的临床经过:潜伏期约为12~21天,平均14天。发病较急,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2天内,即出现皮疹。整个病程短则一周,长则数周。一般感染水痘病毒后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 

2.流行病学:水痘传染性强。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

四、水痘有什么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接触污染的用物间接触传染。 本病以冬春季发病为主,主要为2~10岁的儿童发病,成人也可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 

(1)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员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容易造成感染,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五、诊断

根据病史和皮疹特征不难作出诊断,必要时可做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一)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二)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六、治疗及预防方法 

(一)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退热等)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搔抓。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溶液或抗菌素软膏。继发感染致全身症状严重时,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二)对患者立即进行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接触过水痘病人者密切观察自身身体变化情况,如发现发热,全身多发皮疹,乏力、嗜睡等症状时立即送医院诊治。

(三)切断水痘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应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或紫外线照射室内进行空气消毒。勤洗手,是预防感染流行的简便有效措施之一。要求做到寝室、教室勤通风,勤晒被;讲究个人卫生,勤换衣,勤洗手,勤洗澡,增强个人防病意识。

(四)饮食上要以清淡、营养丰富及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喝水。

(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养成勤洗手等良好习惯。